第十届(2022)SIIFC国际研讨会 构建市场化气候投融资激励机制 促进“30碳达峰、60碳中和” 隆重召开
发布时间:2022-06-01   浏览次数:609


2022529日,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上海金融业联合会指导支持,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爱丁堡大学商学院、《财经研究》编辑部、《财贸经济》编辑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伦敦大学学院可持续建筑学院联合主办,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协办,并有国际权威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和《财经研究》、《财贸经济》、《上海财经大学学报》作为合作期刊的第十届(2022SIIFC国际研讨会“构建市场化气候投融资激励机制  促进‘30碳达峰、60碳中和’”隆重召开。本次会议采用线上形式,汇聚众多享誉国内外学界、业界的资深专家开展研讨交流,共同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疫后”经济复苏、推动实现习总书记代表中国向世界作出的中国将努力实现“30碳达峰、60碳中和”的目标献计献策。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马文杰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马文杰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徐飞教授,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秘书长屠友富先生,上海证券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学术委员叶国标先生为大会作开幕致辞,向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徐飞教授为大会致辞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徐飞教授在致辞时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共识,碳中和全球行动如火如荼。中国承诺“30达峰 60中和”的“双碳目标”,是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气候投融资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气候投融资如何发挥好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金融支持作用,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也是我们召开本次会议的初衷。

徐飞副校长介绍到,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作为上海财经大学与上海市教委共建的高校智库平台,是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科“一体两翼”的重要依托单位。自成立以来,研究院始终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科创中心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展开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决策咨询研究,多项政策建议被政府采纳,已成为推动上海市经济金融建设、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决策咨询智库机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国际研讨会”是研究院的系列品牌论坛,近六年来,研究院围绕“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主题定期召开系列国际研讨会,参会专家分享和讨论的观点在学界、业界以及政府监管部门都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

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秘书长屠友富先生为大会致辞

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秘书长屠友富先生在致辞中说到,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全球各经济体和各金融机构广泛参与、共同行动。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从政府管理为主转向各方主体多元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作为上海金融之家,正积极筹备成立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有望近期正式揭牌。

屠友富秘书长表示,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将积极发挥会员单位、金融机构的专业优势,有效运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等金融工具,共同推进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加大对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与此同时,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还将配合制定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梳理完善绿色债券规则体系,探索建立绿色投资的评估体系,开展和加强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参与国际与绿色金融相关的研讨交流。

上海证券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学术委员叶国标先生为大会致辞

上海证券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学术委员叶国标先生在致辞中指出,持续3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并警示人们: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顺应自然,不然就会遭受自然的惩罚。环境问题、气候问题、生态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能源方面的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呈现“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因此,要实现“30 60”双碳目标,可谓任重道远。

叶国标董事长表示,“碳达峰”“碳中和”不仅仅是一个能源问题、环保问题,更是一场经济社会系统性的变革。“双碳”目标的实现,难以靠“弯道超车”,而必须依托“换道超车”,就是要研发出颠覆性、革命性的技术,广泛、安全、低成本、便利地去使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清洁、低碳、高效、可再生能源,从而逐步摆脱对高污染、高排放的化石能源的依赖。新能源的发展、“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政策引导、科技创新、资本支持、市场应用这四大要素和动能。

领导致辞结束后,大会进入主旨演讲环节。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先生,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处长丁辉先生,布朗大学经济学教授Stelios Michalopoulos先生,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先生分别带来精彩的主旨演讲。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先生做主旨演讲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先生围绕“可持续金融国际合作新趋势”主题做主旨演讲。马俊院长表示,去年在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的努力推动下,形成了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未来几年将指引相关国际组织开展可持续金融方面的工作。

马俊院长认为,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对于指导全球的可持续金融工作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第一,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明确要提升可持续金融标准的可比性、兼容性和一致性。当前,全球许多政府、金融机构、行业协会都出台了绿色金融界定标准,数量达数百种,但是标准之间缺乏一致性和兼容性,可能导致市场信号混乱、交易成本上升、跨境绿色资本流动困难等问题;第二,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认为应该形成披露标准的一致性框架。G20去年明确支持建立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该理事会将编制一套全球一致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ISSB标准的推出,是全球走向可持续披露标准一致化的里程碑事件;第三,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提出要建立一套转型金融框架,这也是今年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预计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将在今年10月左右推出这个转型金融框架,框架主要包括五大要素:一是如何界定转型活动、二是如何披露转型活动、三是建立支持转型的金融工具箱、四是建立激励机制、五是保证转型的公正性;第四,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提出可持续金融未来要覆盖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内容,包括界定标准、披露要求和风险分析等领域。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处长丁辉先生做主旨演讲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处长丁辉先生围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推进气候投融资”主题做主旨演讲。丁辉处长表示,“十四五”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部将充分发挥全国构建统一大市场的制度优势,积极通过政策协同和金融创新,加快推进气候投融资工作,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做出积极贡献。目前气候投融资试点已基本完成了评审工作,即将全面启动运行。

丁辉处长认为,下一步应立足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快推进和不断完善气候投融资工作:第一,要有明确的市场界定和统一的支持项目清单,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第二,要打造产融对接平台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推进气候投融资市场设施的高标准联通;第三,通过政策协同和金融创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打造统一的气候投融资要素和资源市场;第四,要建立科学统一的气候效益和碳排放的计量核算标准和信息披露制度,推进气候投融资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第五,要加强目标引领和政府引导,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推动气候投融资市场监管公平统一;第六,要坚持市场主导,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不断优化气候投融资的营商环境。

布朗大学经济学教授Stelios Michalopoulos 先生做主旨演讲

布朗大学经济学教授Stelios Michalopoulos 先生围绕“Societal Change: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ical Role of Climate”主题做主旨演讲。Stelios Michalopoulos 教授指出,理解气候变化是经济学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技术变迁和人的应变是理解气候变化的两大方面。在技术变迁方面,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技术悲观主义者认为,创新引擎的长期放缓。纵观当今的发达经济体仍存在着许多的弊病,有些问题让他们对未来并不乐观,比如人口老龄化、教育水平停滞不前、不平等加剧和债务负担过重。众所周知,大多数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果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产生,此后的改变只能说是渐进的,并不具有颠覆性;而技术乐观主义者则认为,实际上技术创新并没有放缓,技术发展的速度和早期是一样的,因为孵化创新所需的其他要素尚未做出相应的改变,导致这些技术在落地时存在滞后性,因此生产率增速放缓,归结于社会结构瓶颈或其他政策制度的障碍,这并非科学前沿的减速,而是从“前沿”转向“应用”的阶段性阵痛。

在气候变化方面,Stelios Michalopoulos 教授认为,鼓励气候友好型技术创新的政策非常重要,但这些努力可能都不足以解决整个问题。气候变化将会在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内一直存在,现有的预测模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为气候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像有些事件,发生之后就不会再次发生。在这个移民和人口流动的世界,包括最佳的移民融合政策等在内的政治经济考虑是至关重要的。从让社会做好迎接气候变化准备的角度看,问题自然而然变成如何塑造人们的韧性,以及最大程度减少气候变化给流离失所的人口和东道国人口带来消极心理的成本。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先生做主旨演讲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先生围绕“‘30·60’目标的新关口”主题做主旨演讲。鲁政委首席表示,落实“双碳”目标,加快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重中之重,需要完善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电力体制改革因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而成为接下来迫在眉睫的事项,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鲁政委首席认为,碳中和的途径有“五化”:资源节约化、用能电气化、电力绿色化、电网柔性化以及经济循环化。目前来看,我国88%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能源,其中电力约占41%。根据预测,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比重到2030年将占到40%左右,超过3万亿千瓦时。碳中和主战场是能源绿色化,眼下最重要的就是电力绿色化。目前绿电交易存在部分交叉重叠的问题需要厘清。同时,要解决各类电网技术问题,要让各类市场主体自觉提供储能。

主旨演讲结束后,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马文杰教授以“中外ESG评级差异与气候投融资指数构建”为主题做指数发布汇报。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马文杰教授做指数发布汇报

马文杰教授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气候投融资需要的资金的缺口相当大,单靠政府出资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导大量社会资本参与进来,这就需要设计一套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气候投融资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做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非常重要,而信息不对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导致中外ESG评级机构的评价差异的原因在于中外ESG评级机构对企业隐性社会责任的评价存在差异,且我国企业,特别是国企很少按照国际规则进行信息披露。

马文杰教授介绍到,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去年首次发布了气候投融资评价体系,并开始对长三角的各个城市开展评估,编制了“SIIFC城市气候投融资ESG指数”,目标就是为了客观评价地方政府在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行为及表现,引导其为实现“30碳达峰、60碳中和”目标做出积极贡献。指数的编制思路为:围绕政策执行、执行情况、治理效果三个维度,构建了省级层面气候投融资ESG指数,从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制定、对企业的监管、气候相关投融资、大气质量报告等方面构建城市层面气候投融资ESG指数,采用熵值法对各个维度的指标进行赋权。指数去年正式发布以后,研究院也在不断地进行丰富和完善,随后马文杰教授也向参会嘉宾分享了今年长三角区域城市的指数打分情况。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荣誉院长赵晓菊教授主持高端圆桌论坛环节

随后进入高端圆桌论坛环节,由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荣誉院长赵晓菊教授主持。前亚洲开发银行(亚行)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吕学都先生,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教授,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中国区总经理谢文泓先生,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院长赵长颖教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瑾女士,浦发硅谷银行创新金融总监、苏州分行行长陈皓月女士分别发表精彩观点,并与参会嘉宾及媒体记者展开互动讨论。

前亚洲开发银行(亚行)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吕学都先生在高端圆桌讨论环节发言

前亚洲开发银行(亚行)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吕学都先生向参会嘉宾简单介绍了亚洲开发银行开展气候投融资的战略目标、基本原则和投融资的实践,指出亚行在推动气候投融资发展的具体实践有以下四方面值得中国学习借鉴:第一,要明晰政策法律法规和目标引领,对如何界定气候投融资的概念、范围和政策协调等尤为关键;第二,要确定气候投融资的资金来源,量化气候投融资本身效益;第三,要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其中就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本身也需要创新;第四,要大力推进能力建设,针对相关人员开展能力培训,在大学阶段开展学科设计,实现覆盖全社会的能力建设。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教授在高端圆桌讨论环节发言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教授指出,自从双碳目标提出来以来,中国在金融支持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方面,尤其是在激励机制方面正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激励机制更加直接和精准,激励的范围有所拓展,地方绿色金融激励呈现了更加多面的特点。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上位法缺乏、组织机构治理体系有待完善、政策协调有待提升、政策全面度有待进一步推动等问题。王遥教授结合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在支持地方气候投融资试点的相关工作经验,简要分析了地方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亮点和难点:目前,各个地方以气候投融资为抓手,实现地方双碳目标紧密结合,并因地制宜地开展地方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探索,强化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各个地方类型的低碳创新工作。从存在问题来看,首先依然是部门协同问题,包括政策协同、信息数据共享等;其次是地方普遍缺乏既懂气候变化又懂气候投融资的专业人才,工作前期开展的能力建设非常不足;另外,部分地方在数据管理方面不够健全,也缺少金融支持的抓手,无法实现气候投融资的收益评估。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中国区总经理谢文泓先生在高端圆桌讨论环节发言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中国区总经理谢文泓先生表示,2021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依然不断升高,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会进一步加剧。在这样背景下,全球逐渐达成共识,就是为了扭转气候灾难性变化,需要在未来五年内实现大规模的转型,改变现在依赖化石能源的经济模式。高碳行业转型需要大量额外资金的支持,但这并不是要我们凭空创造资本,而是要重新部署现有资本,通过规模效益分析去降低甚至消除绿色溢价,把资本从一个高碳领域转到可持续绿色领域。谢文泓总经理提到,下一阶段CBI将通过大量的技术工作,更好地识别更广泛的、跟巴黎协定目标接轨的绿色行业和转型领域,同时进一步支持相关国际合作和能力建设,逐渐形成绿色金融的共识。在高碳行业到低碳行业转型方面,CBI正在进行具体行业低碳标准的制定工作,为高碳排放行业提供更可行的减排路径,针对部分气候投融资领域的关键行业也正开展标准开发和市场建设工作,探索如何将碳交易与其他正在蓬勃发展的市场实现联动。

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院长赵长颖教授在高端圆桌讨论环节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院长赵长颖教授指出,双碳战略涉及了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其根本是能源的深度变革与转型。我国的“3060”转型目标是将化石能源使用降到20%以下,非化石能源使用上升到80%以上,这可通过三条基本路径实现:第一,化石能源的节能降碳技术;第二,以新能源加储能代替化石能源;第三,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目前为了这三条转型路径的实施,国家已经出台了1+N的政策体系。但未来在推动化石能源节能降碳以及第三条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这些方面,还是需要国家的大力推动。赵长颖教授建议,金融投资者应多与技术科学家进行交流,这样就能避免过渡盲目的投资,更多地关注能够带来更长远收益的核心技术的研发,而不只是关注短期的效益。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瑾女士在高端圆桌讨论环节发言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瑾女士表示,在去年九个部门发布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通知以后,上海市以浦东新区作为主体,参与了气候投融资试点的申报工作,并按照要求完成了试点工作方案和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征求了几十个相关部门的意见。方案从目标、实施路径、部门分工,路线图等方面对于气候投融资相关工作进行了全方面的编制。针对气候投融资工作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李瑾副总经理提出五方面的建议:第一,建议建立跨部门的工作机制,实现能源、产业、气候等相关部门和金融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合作,共同探索相关标准,包括企业碳核算,信息披露机制等,进一步推动气候投融资和绿色金融更好的融合;第二,建议在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国家可允许地方先行试点,加快探索和实践,尽快形成国家统一标准;第三,建议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下,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第四,建议动员金融机构参与,设立约束和激励机制,破解金融机构参与的障碍,在市场能力建设、完善市场认识等方面尤其需要加强;第五,建议国际资本和国内资本更好结合,发挥国际资本优势,建议上海发挥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先行优势,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气候投融资领域。

浦发硅谷银行创新金融总监、苏州分行行长陈皓月女士在高端圆桌讨论环节发言

浦发硅谷银行创新金融总监、苏州分行行长陈皓月女士表示,在气候投融资领域,浦发硅谷银行是银行业率先关注者之一。硅谷银行和浦发硅谷银行作为全球科技生态发展的推动者和枢纽,在2021年底联合发布了《气候科技的未来》报告,旨在展望国内外市场气候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与资本。陈皓月行长认为,碳中和的过程是挑战又是机遇,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技术为王将会充分体现。科技向善、资本向善不是口号,而是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未来浦发硅谷银行将持续关注气候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助力科创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会议下午场设业界专场、英文学术专场A、英文学术专场B、中文学术专场(一)、中文学术专场(二)五个平行分会场。

业界专场上半场由上海银保监局二级巡视员马强先生主持。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长三角金融研究院院长张兴荣先生,宝武清洁能源公司董事、总裁、党委副书记魏炜先生,江苏银行绿色金融部(总行一级部)副总经理兼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董善宁先生,上海农商银行风险部副总经理王粟旸先生,中金公司研究部分析师、副总经理周萧潇女士,妙盈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涂鉴彧先生分别带来精彩的专题发言,并进行了交流讨论。

业界专场上半场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长三角金融研究院院长张兴荣先生围绕“发挥金融纽带作用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主题做专题发言。张兴荣院长表示,2021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就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做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低碳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中国银行秉承“融通世界 造福社会”发展理念,依托全球化、综合化特色优势,在治理规范化、服务综合化、发展全球化、风控精细化和运营低碳化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绿色金融实践。张兴荣院长指出,稳住经济大盘成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商业银行要发挥好连接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纽带作用,找准绿色金融稳投资、促消费的着力点,为维护中国经济大局稳定做出新贡献:一是扩大绿色融资与配套服务,助力稳投资稳增长;二是参与碳普惠试点,服务绿色消费与低碳生活需要;三是积极稳妥发展转型金融,助推低碳发展进程。

宝武清洁能源公司董事、总裁、党委副书记魏炜先生围绕“立足行业绿色能源场景,金融助推新能源新基建”主题做专题发言。魏炜董事表示,我国处于经济上升期,且实现碳达峰与实现碳中和两大目标的年限间隔较短,实现“碳中和”愿景时间紧,任务重,迫切需要深化能源革命、优化能源结构。目前,国家及地方清洁能源规划陆续出台,顶层设计、促进有序发展,各行企业也积极布局清洁能源产业,呈现百舸争流局面。就钢铁行业而言,魏炜董事认为,中国钢铁行业低碳转型任重道远,技术是前提,资本可加速,风险要控制,示范要鼓励,要全面加速改造低碳工艺,扩大近零碳工艺规模替代,扩大零碳工艺引领,适时引入碳捕集和补偿。

江苏银行绿色金融部(总行一级部)副总经理兼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董善宁先生围绕“浅谈绿色金融创新的真伪”主题做专题发言。董善宁副总经理指出,中国绿色金融市场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债券为辅,其他投融资品种发展相对滞后。目前国内绿色金融分类包括按融资产品分类、按服务对象分类、按资金/风险分类,其中按服务对象分类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居多,引导信贷资金作用显著,但解决融资痛点难点不够。随后,董善宁副总经理与参会嘉宾分享了江苏银行在产品创新方面的八个成功案例。

上海农商银行风险部副总经理王粟旸先生围绕“绿色金融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探索”主题做专题发言。王粟旸副总经理表示,上海农商银行秉持“打造长三角最具绿色发展底色的银行”的战略定位,致力建设以“三全”为特色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围绕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全产品服务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助力普惠金融、科创金融、乡村振兴、绿色金融、消费金融协同发展。王粟旸副总经理进一步表示,未来上海农商行将不断完善绿色金融管理机制,逐步推动气候风险管理全面融入银行经营管理之中,嵌入业务和风险管理全流程;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对绿色金融的助力,深化管理工具研发应用,夯实碳数据和信息系统的支撑力度;探索构建具有前瞻性的气候风险管理体系,助力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中金公司研究部分析师、副总经理周萧潇女士围绕“欧洲能源转型战略调整将如何影响ESG投资?”主题做专题发言。周萧潇副总经理首先简单介绍了欧洲能源转型的矛盾、危机与调整情况,指出ESG投资是能源转型的重要工具, ESG投资与能源转型需相互依存,携手并进。周萧潇副总经理表示,碳中和助力ESG站上风口:从发展路径看,国内ESG发展仍处于初期,发展路径尚未明确;从资金引导方面,碳中和将加速长期资金(社保、养老金、职业年金等)纳入ESG投资考量,尤其是碳中和主题投资可能成为市场热点;从资本市场深度方面,居民资产配置转移将带来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公募基金规模增速显著提升;从政策推动方面,碳中和背景下,环境、能源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将加快ESG监管政策的体系化建设;从投资者认知方面,碳中和作为国家战略方针,对投资者理解环保、新能源,乃至进一步理解ESG投资有深远影响。

妙盈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涂鉴彧先生围绕“科技赋能企业实现碳中和”主题做专题发言。涂鉴彧CEO指出,2021年是碳中和元年,多项碳中和关键政策发布更新,在此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据披露呈上升趋势,其中碳排放数据披露的企业明显增加。可衡量的碳中和战略落地要靠数据、算法和软件的支撑,妙盈科技将企业碳中和路径按照先后顺序、难易程度进行了归纳总结,专业的碳中和咨询服务及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助力企业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涂鉴彧CEO表示,环境与气候相关因素成为引发金融风险的来源已成为国际共识,国内监管机构和金融业对环境与气候风险的关注与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妙盈科技将结合自身在ESG、气候风险和金融领域的数据技术优势,提供融资闭环中所需的相关服务,全面链接下一代金融定价机制与企业融资需求。

业界专场下半场

下半场由上海金融业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交通银行机构部副总经理帅师先生主持,申能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献华女士,安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贵先生,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弦先生,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研究院高级专员林辉先生,上海东庚化工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新材料协会副会长唐曦先生分别带来精彩的专题发言,并进行了交流讨论。

申能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献华女士围绕“财务公司绿色金融价值创造实践”主题做专题发言。吴献华副总经理指出,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推进碳中和的起步期。碳达峰与碳中和将经历碳达峰、快速降低碳排放、实现碳中和三个发展阶段,未来重大火电项目上马/关停/转移是影响碳达峰的最主要因素,技术升级是碳达峰和实现碳排放的第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推进可再生能源布局是近期主要抓手,碳捕集与碳汇吸收等“负排放”措施是中后期深度及安排的关键,以市场化、金融化手段作为补充的需求侧碳减排。吴献华副总经理表示,未来申能集团将从四端发力,在能源供给端做“零碳人”,在能源消费端做“减碳人”,在技术领域做“固碳人”,在金融服务端做“卖碳人”,通过实际行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安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贵先生围绕“中国绿色金融:路径、标准及政策建议”主题做专题发言。陈贵律师首先阐述了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并以绿色信贷为例回顾了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演化进程。陈贵律师认为,法律责任体系构建刻不容缓,防范和打击假绿、漂绿行为,在制定绿色金融政策时应当引导和坚持非歧视和一致性原则,而绿色金融作为法律创设的新概念、新权利及责任,还需要高位阶的立法(全国人大的立法)保障护航,应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制度。

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弦先生围绕“申能碳科技在碳金融领域的一些实践与探索”主题做专题发言。刘弦执行董事分享了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在2013年碳排放交易试点的背景下的筹备成立情况,并介绍了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在绿色信贷尤其是碳排放业务的探索和实践。

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研究院高级专员林辉先生围绕“金融创新助力能源转型的思考与建议”主题做专题发言。林辉高级专员认为,碳中和的首要任务是完成能源转型,即从降碳到零碳。以化石能源为核心的、单一的、集中的传统能源供应体系,其发展高度依赖金融工具的强力支撑。传统能源供应体系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供给品种多元、供给模式多元的现代能源体系转型,需要金融创新支持。林辉高级专员提出,现代能源体系在发展初期能否获得政府在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到中长期的规范、有规模的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过程中能否探索高效、精准的金融制度的创新+金融产品的创新,是形成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

上海东庚化工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新材料协会副会长唐曦先生围绕“东庚公司低碳技术解决方案”主题做专题发言。唐曦董事长强调,目前我国距离实现“30碳达峰、60碳中和”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我国政府节能减排的决心大、目标完成度高。推进双碳目标,科技发展将发挥核心的支撑作用。唐曦董事长指出,新能源利用、现有工业的节能改造、资源的循环利用、生产工艺改造、碳捕集与二氧化碳利用是工业减少碳排放的五大措施,并分享了上海东庚化工技术有限公司在碳中和目标下在光伏、风电领域的节能提效方案和具体实践。最后,唐曦董事长表示,技术企业需要和金融机构联动,将技术和金融相融合,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碳中和的发展。


英文学术专场

英文学术专场论文宣讲与点评开始前,伦敦大学学院基建可持续转型长聘教授梁希先生,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商学院DeSantis杰出教授、Review of Corporate Finance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执行主编Douglas Cumming先生,布朗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副研究员Stelios Michalopoulos先生,Review of Finance主编、伦敦商学院金融学教授Alex Edmans分别围绕“Frontier Research on Local Pilot Action of Climate Investment and Finance”(“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的前沿研究”)、“Market Manipulation and Green Finance”(“操纵市场和绿色金融”)、“Societal Change: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ical Role of Climate(“社会变迁:关于气候影响历史的思考”)主题、“ESG: Do We Need It and Does It Work?”( “ESG的必要性与有效性” )带来精彩的主旨演讲,主旨演讲环节由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副教授、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联席主编阿伯丁大学创业金融首席专家Sofia Johan女士,澳门大学会计及资讯管理系主任、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联席主编肖泽忠教授主持。随后,论文宣讲与点评正式开始,围绕不同主题,英文学术专场分为“Climate Change Risk(“气候变化风险”)、Governance and CSR”“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Regulation and Violation”“监管与违规”Stocks and Bonds”“股票与债券”四个主题,分别由爱丁堡大学金融学博士候选人、布朗大学经济系访问学者赵若然女士,爱尔兰科克大学商学院企业金融学教授Abhinav Goyal先生,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刘贤达先生,爱丁堡大学商学院金融学助理教授刘悦女士担任主持人,参会专家分别宣讲了论文,同时针对宣讲文章进行相互点评。

中文学术专场

中文学术专场(一)上半场主题为“信息披露”,由中国社科院财经院副研究员、《财贸经济》编辑部主任王振霞女士主持,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杨会同学、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黄子聪同学、南开大学金融学院王道平副教授分别宣讲了论文,王道平副教授与东华大学管理学院唐松莲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财经研究所计小青副教授分别对宣讲论文进行点评;下半场主题为“企业绿色创新”,由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副院长谈儒勇副教授主持。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张金康博士、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王云客同学、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李源同学、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马富祺同学分别宣讲了论文,李源博士、张金康博士与谈儒勇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研究员秦焕梅老师分别对宣讲论文进行点评。中文学术专场(二)由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副编审王西民女士主持,哈尔滨工程大学张修凡博士、湘潭大学商学院李珊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吴品墨同学、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赵晓阳博士分别宣讲了论文,张修凡博士、李珊博士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赵思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成博士分别对宣讲论文进行点评。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研讨会”是由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SIIFC)发起召开的年度品牌研讨会,自2013年起至今已是第十届。自2017年以来,研究院每年五月末的年度品牌会议围绕绿色金融领域举办,旨在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就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等相关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

本次会议邀请了75位国内外学界、业界的资深专家,搭建起了气候投融资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交流分享平台,会议获得参会领导、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和评价!参会专家学者和听会嘉宾都表示,会议信息量很大,干货满满,收获很大!500余人次通过线上会议室参与会议活动,近万人通过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腾讯会议直播平台实时收看会议直播。

通过本次会议,参会嘉宾们对气候投融资在国际上的最新发展动态,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中国下阶段在气候投融资工作方面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将要开展的六方面的工作,中国在气候投融资方方面面已取得成绩、亮点和存在问题等,都有了较明晰的了解,对今后应关注和解决哪些问题有了较明确的方向,有助于推动政府部门与市场主体共同努力,更好的推进气候投融资各相关工作,助力“30碳达峰、60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