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采访】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副院长丁剑平教授做客《632观察》栏目评价上海自贸区第十批金融创新案例发布
发布时间:2020-08-08   浏览次数:617

自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以来,上海已经累计发布了9批共110个金融创新案例,并于近日发布了第10批共20个金融创新案例,主要聚焦金融开放创新、金融市场创新、跨境金融业务创新、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环境创新等五个方面,重点选取了在率先落实金融业对外开放、显著提升上海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助力增强上海金融服务能级、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支持复工复产复市以及优化金融发展软环境等方面的新举措、新项目、新典型。

在金融开放创新方面,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成为我国首家外资独资人身保险公司等5个案例上榜。在跨境金融业务创新方面,临港新片区率先开展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等银行率先成功办理了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等4个案例上榜。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信保加银行加担保、融资方案、口罩期权等4个案例也榜上有名。

2020年8月6日,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副院长丁剑平教授作客《632观察》节目,就第十批金融创新案例发布有哪些亮点,后疫情时代自贸区如何助力上海金融服务能级、提升上海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等问题提出见解。

丁剑平教授认为,第十批金融创新案例的发布,体现了中国在新冠疫情形势下继续推进开放,而且开放力度不断扩大的态势。

在20个案例中,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案例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紧扣利率市场化改革要点,推出了挂钩基准利率LPR的利率期权业务,成为金融市场落实金融30条的重要举措。丁剑平教授解释道,LPR完整的中文解释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并且跟1年期的5年期的利率曲线是挂钩的,是一个期权产品。期权产品既能冲销风险,在预测准确的情况下又能盈利。在这次的疫情当中,人民币作为全球的避险资产之一,中国的利率是特别提款权五大货币当中利益最高,同时通货膨胀率是所有新兴市场国家中最低的。这两点优势吸引了全球资产涌向中国,但同时中国需要为全球人民币资产配置提供一个安全的场地,即提供衍生品。对于大机构来说全球网点多机构有资金池可以对冲风险,但对于一些中小企业、中小金融机构,则需要应用衍生品以对冲风险。

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了主经纪业务,丁剑平教授表示,主经纪业务选择了在海外支点最多、外汇经营历史最长的两家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两家银行专业化,高度熟悉国际业务,可以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外汇风险管理服务,根据客户的需要量体裁衣,才能够赢得竞争。

在第十批金融创新案例中,包括口罩期权、农业保险公司保障农产品供应的“农供保”以及“信保+银行+担保”融资方案等,助力中小外贸企业拓宽渠道。金融创新在抗疫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丁剑平教授指出,期权产品实质上是一个选择权,金融机构和企业都有选择权,但金融机构对信息的把握和准确性比实体经济更强,应让利并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案例中提到临港新片区提出为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丁剑平教授指出其便利化在于,不同于过去强调企业需要有实体经济背景才能获得融资的条件,新政策将借鉴蚂蚁金服的融资思路,即对于行业自律很好的优质企业应放开融资政策。在境内和境外两个市场,可以为企业先提供最低成本的融资。但是目前来说美元的利率比较低,融资美元对企业来说成本更少,因此需要突破中国外汇管制的限制,允许企业把在国内所拥有的债券、国库券等等资产作为担保,从而获得融资的资格。 

今年在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都在经受巨大的震荡。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自贸区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丁剑平教授指出,自贸区在于给国际上一个信号:中国继续开放,而且更加开放。所谓更加开放,即中国要继续融入国际大循环,并且突出人民币资金池的建立。目前,离岸市场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中国如何把海外的人民币市场和境内的人民币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自贸区是一个试验田。人民币为主等货币变成一个大的资金池,这样的话,保持中国金融稳定就有保证。